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解放日报】创新求变,环同济目标“千亿级”

2020年07月19日 00:00  点击:[]

■本报记者 黄尖尖
    今年年初,上海邮电设计院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为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立5G通信网络。团队年初四赶到金山现场勘查布点,仅一周时间首批设备上线,让远程医疗得以顺畅实现。疫情期间,通信对于隔离中的人们至关重要,作为一家通信设计公司,邮电院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2006年,我们刚搬到国康路时年收入4亿元,2019年达到13.5亿元,三年内的目标是20至25亿元。”邮电院副总经理陶蕾说。而邮电院所在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19年总产出达到460亿元,到202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
     环同济这个最有望冲击“千亿级”的产业圈,不依靠曾经让杨浦走向辉煌的传统制造业,而是在一个没有大资金投入,没有大规模生产线,看起来有点文艺的设计创意行业发力。环同济没有魔法,只是在历史节点面前,抓住机遇,转型求变,将创新融入血液,让“大设计”的概念不断延展。
    “同家军”走上转型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迎来第一轮房地产开发热潮,以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为优势学科的同济大学抓住机遇,支持师生创业。学校门外的赤峰路上,一批以“同”字开头的公司涌现,被称为“同家军”。
     同豪土木的总经理韩厚正就是“同家军”里的一员。2003年在土木工程系读研的韩厚正到这家公司实习,毕业后留下来工作。“90年代城市建设如火如荼,2000年以后热度过去,很多设计师事务所纷纷转型。”韩厚正说。
    中国一直是桥梁大国,但桥梁设计普遍使用的是美国和韩国的软件。“我国有优秀的桥梁设计师,却一直没有国产的桥梁设计工具。”同豪土木围绕这一目标开始了桥梁设计软件的研发之路。以前国内开发的桥梁设计软件都是二维的,难以与国外的三维设计软件媲美。同豪的“桥梁博士”从一开始就引入三维空间,2006年开始研发,到2018年上市,十年磨一剑。“目前产品效率和实用性已和国外没有差距,而我们的软件更适应中国桥梁设计师的习惯和风格。”如今,全国1000多家桥梁设计院都是同豪的客户,背靠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天然需求,公司迅速占领了市场。
    转型的经历各有不同。品识文化的CEO张晓亮曾走过两次创业道路。十年前组建公司,后来随着房地产下行退出公司回到校园读博,十年后,张晓亮二次创业,成立了一家做城市微更新项目的设计事务所。“如果不转型,继续依靠房地产的优势‘吃老本’,我们就会离市场越来越远,和产业的结合度越来越低。”
这十多年间,同济自身的学科也在发生变化。2009年同济成立了设计创意学院,学生除了设计,还要求掌握计算机、美术等多门学科知识,适应跨界需求。如今这个学院的“艺术与设计”学科在世界大学排名中跃居世界第十三名、亚洲第一名。
    危机中完成生态改造
    昔日挤满赤峰路的设计公司大多已搬进高级办公楼或创业园区,曾经红红火火的“设计一条街”显得有些冷清。到2000年以后,环同济遇到了载体紧缺危机。企业要扩张业务,而新的设计公司每天都在诞生,学校周边已拿不出更多空间。与此同时,小型公司集聚野蛮生长的产业生态发展到一定阶段,亟需成规模的领军企业来引领行业发展。
    双重危机之下,杨浦区政府开始一边改造同济周边空间,满足载体需求,一边引入大院大所,完善产业生态。2003年赤峰路改造,让校园门外许多半住宅办公点变成正规设计公司。2004年同济大学科技园成立,一批高科技企业迁入科技园。赤峰路的效应辐射到附近密云路、国康路、四平路,被称为上海“四大设计金刚”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邮电设计院、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规划设计院,还有中建设计集团、上海设计中心、全球建筑设计界排名第三的日本安藤忠雄设计公司等先后落户同济周边。
    2007年,杨浦区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联手推进自主创新框架协议》,并形成《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区校共同推进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至此,生态圈有了自己的名字。此后经过一系列腾地和改造工程,一批更智能化的全新载体出现。由巴士一汽公司改造成的国际设计一场就是其中佼佼者。
    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汤朔宁还记得,刚搬进来时,设计师们就是在杂草丛生的现场亲手设计了自己的办公楼。原有的车行坡道被保留下来,在坡道上搭建出阶梯式的办公空间,坡道转弯处设实验室。设计院最初有900多名设计师,现在发展为5000人的大团队。设计一场的大平层结构一层能容纳两三百人,为不同细分领域的设计师提供交流空间。大楼屋面和立面布满了光伏电池,绿色环保理念贯穿整幢大楼。
    这一系列的改造,都和政府的引导有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指出,“在一个自发形成的生态圈里,政府如何有效干预必须把握一个度。”当初在同济形成良好创业氛围的时候,杨浦只是鼓励其发展,只有当创业者遭遇载体危机时才“雪中送炭”,一步步顺势引导,既培育了这个产业,也陪伴着这个产业发展。
    驶向综合设计的“蓝海”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又一次面临历史考验。立足危机,环同济重新出发。
    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需求。过去,地铁对于网络通信要求不高,但疫情中的人员监控和流行病学调查,都需要良好的5G视频信号。邮电院从年初承接了上海地铁412个站,2000多个出入口的5G视频信号覆盖工程,让每个闸口的视频信号实时快速传回数据中心。“在这次疫情后,5G新基建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将成为邮电院未来的重心。”陶蕾说。
    在环同济的大院大所中,邮电院一直是个“另类”。“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周边一圈都是市政建设类院所,邮电院是唯一一家做通信的。”进入环同济以后,邮电院第一时间和同济大学合作成立了全新的塔桅中心。“邮电院擅长做通信铁塔,而同济在建筑结构上的技术能让通信塔满足荷载的同时更具设计感。”那是在2006年,邮电院的进入扩充了环同济的专业版图。
    如今,环同济的圈子里不仅有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还有工程咨询、环保科技、工程设计软件等知识型服务业公司,“大设计”的概念在不断延展。
    疫情过后,全行业面临共同危机,在市场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人们更需要一些有特色的,更加人性、健康、安全的空间设计,这对环同济来说未尝不是又一个新的机遇,又一次挑战和突围。
    今年初,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与杨浦滨江、大创智、大创谷一起成为杨浦区面向未来重点打造的四大功能区,是疫情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杨浦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的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将通过区校联动、规划引领、政策配套,全力打造环同济升级版。
    需求总有起伏,新的热点也会层出不穷。陈强认为,环同济的未来将从传统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红海”,驶向生态、文化、智能综合设计的“蓝海”,从单一的产品和服务设计,转向跨学科跨领域的智能集成解决方案供给,不断催生新业态,为杨浦及周边区域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7-19/getArticle.htm?id=296757

上一条: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2020年同济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出征
下一条:【青年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生创业就业吸附效应 追随学长学姐的脚步一起干

合作单位
  • XNODE

  • 启迪之星

  • 微谱

  • 同济科技孵化器

合作联盟
  • 紫荆谷

  • 国际创业者暑期学校

同济大学 | 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 | 成都同创谷 | 大连同创谷 | 青年众创空间

邮箱:venturevalley@163.com 电话:021-65983697 邮编:200092 地址:中国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同济创业谷

         创业谷  学业发展和指导中心          中国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          4800号朋园3号楼(嘉定创业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