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奖”提名奖(公示中)名单中,一名大四学子的名字赫然在列——马腾。2016级土木工程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共预备党员的他,究竟凭借什么,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就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
“用新技术为土木工程赋能”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入学伊始马腾就听到了不少关于唱衰土木工程行业的观点。经历了国家基础建设发展黄金时期的落幕,也经历了以人工智能、物联通讯为首的技术兴起,看着一个个行业被颠覆,马腾隐隐地觉得这就是土木专业和行业的危中之机。“我有一个信念——要以新兴技术为传统土木工程领域赋能。”
目标一旦明确,便开足马力前进。寻求交叉学科的创新必须建立扎实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马腾除了非常重视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外,同时选修了多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尝试将一些新兴学科与土木工程相融合,比如计算机视觉、物联网技术等。
“现阶段新兴学科的应用场景偏轻量级,在工业端尤其是土木工程这样的大体量建造业应用甚少。我希望寻找到将两者结合的场景并付诸实践。”
马腾在导师的引领下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切入点:桥梁监测和养护。近年来,我国桥梁建设速度已跃居世界第一,大量依赖人工的保养工作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桥梁正常运行阶段的检测维护需求,影响到了桥梁的通行性能,如何做到自动化、智能化是马腾思考的问题。
为了养护智能化,他申请了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组建团队,入驻创业谷,潜心钻研3年,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专利3项,完成创新创业项目3项。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我想只有那份能在忍受没有成果的寂寞却依然不忘初心的坚毅,才能熬过追求卓越的一次次失败。”马腾在科研的园地里默默耕耘。
“当清晰的图片传回时,我们都兴奋极了”
好马的疆场在赛道上。基于前期科创成果的积累,马腾带着团队自主研发的一套会自动监视桥梁安全运营情况的智能装置系统——“桥梁钢结构裂纹实时监测系统”参赛“挑战杯”大赛。
“监测那座桥,便是这个系统的主要工作。” 马腾介绍说,应用该系统可对桥梁扩展期裂纹性态进行实时追踪,将裂纹信息更新周期由半年一次的检测模式缩短至一天数次的监测模式,彻底规避了因裂纹状况无法及时获知而诱发安全事故的风险,提升了桥梁运营安全服务水平。
多次走访实际工程管养单位,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工程需求,不断调整项目,再去实体桥梁内部验证设备,确定下一步优化目标。研发—验证—优化,反反复复用了整整一年时间。
“看到装置采集终端在大桥上良好的运行,并且传输回清晰图片的时候,我们都兴奋极了!”马腾介绍,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最终获得同济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特等奖,上海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并受邀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这份荣耀对我和团队来说是追求卓越道路上获得的肯定,能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贡献力量,我们倍感自豪。尤其是看到我们团队设计的这套系统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两座大跨径桥梁上得到应用,我感到付出的心血都值了!”马腾表示,未来的科创路上,我们已经在构筑长远的愿景和计划。
“当一盏指路的灯”
不久前,在2020届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中,马腾获得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直博资格。
“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总有良师益友相伴,正是他们的谆谆教诲帮我找寻正确的方向。而在我取得一点成绩时也应停下脚步,当一盏指路的灯,以引来者。”马腾说,“我想尽我所能引导更多学弟学妹们走进科创的世界。”
在不久前成立的同济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中,马腾被推选为学生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指导低年级学生如何备赛,怎样理解选题,怎样组建团队,怎样实现交叉学科创新,如何看待学术成果……他说:“在亲历了一系列科创活动和赛事后,我希望现身说法宣传科创赛事、挑战精神,引导更多的同学了解科创、进入科创、做好科创。”
“没有谁比谁一定强,我们相比于其他人或许真的只是多了些坚持和运气。”他曾在2019届新生论坛中作为朋辈导师与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科创之路;他曾前往上海济光学院,讲述一名大学生的科创故事。 (陈婷)